《藏頭詩》第七段 宋朝建立

《藏頭詩》第七段 宋朝建立

太宗曰:「此後何君出焉?」

淳風曰:「有真龍降世,走隨小月。陽火應運,木時戴帽。開天地之文運,啟斯世之朦朧,禮樂作教化興,真太平有道之世也。」

註釋:

走隨小月——小月:肖字。肖隨著走字走,趙字。宋朝開國皇帝趙匡胤也。

陽火應運——唐朝陰盛陽衰,女人干政迭生;到了宋朝女人的地位一落千丈。

木時戴帽——木字時時刻刻都帶頂帽子,指宋,宋朝。

開天地之文運,啟斯世之朦朧,禮樂作教化興——

宋朝是中華文化的鼎盛期,唐代最突出的成就是詩歌,而宋詞卻也名流千古;宋代在教育,經學,史學,科技,詩詞歌賦等方面都超越了唐代。

宋代是中國科學技術取得較大進展的時期,指南針、印刷術與火藥等幾大發明之投入實用及大規模外傳均在此際。尤其在學術思想界出現了一種以「理學」著稱的學派。理學是佛教、道教思想滲透到儒家哲學以後出現的一個新儒家學派。

史學方面,北宋歐陽修等編纂《新唐書》,對唐史的保存,有很大的貢獻。而司馬光主編的鉅著《資治通鑒》,更是編年史的典範。除史學之外,北宋的文學發展,也在中國文壇上起著繼往開來的重要作用。

尤其是「宋詞」,更是唐詩之後中國文學史上另一座豐碑。北宋的詞人輩出,如晏殊、歐陽修、柳永、蘇軾、秦觀、周邦彥等等。柳永、周邦彥的詞以綺豔著稱,而豪放派的蘇軾則最為後世所熟識。北宋在散文的成就也是巨大的,其中歐陽修、蘇洵、蘇軾、蘇轍、王安石、曾鞏,與唐代的韓愈、柳宗元並稱「唐宋古文八大家」。

在散文、詩、詞等文學形式發展的同時,話本和戲曲這類民間說唱文學也蓬勃發展,並為元代戲曲和明代小說的興盛,打下了雄厚的基礎。由此可見,北宋的文學成就,具有承前啟後的劃時代意義。

960~1127

趙匡胤的篡權、立宋是通過「陳橋兵變」實現的。趙匡胤係河北涿郡人,年青時投身於郭威的軍中,及郭威建立後周,乃提升其為東西班行首,成了禁衛軍軍官。後屢隨周世宗柴榮(921~959)南征北戰,功勳卓著,於顯德六年(959)被任為檢校太傅、殿前都點檢,掌管禁軍。同年,周世宗死了,子恭帝沖齡即位,由符太后臨朝,又是一個孤兒寡婦的局面。趙匡胤任檢校太尉、殿前都點檢,兼領宋州歸德軍節度使(治所在今河南商丘南)。

這一年冬天,鎮(今河北正定)、定(今河北定縣)二州奏契丹與北漢合勢入寇,次年正月初一,趙匡胤受詔將宿衛諸軍禦之。初三,兵次陳橋驛,軍心浮動,將士議立趙匡胤為天子,告之其弟匡義及謀士趙普。初四,天方黎明,匡義、趙普入帳中向胤稟白,眾兵把事先準備的黃袍加諸其身,拜於庭下而三呼萬歲,擁其為天子。於是趙匡胤乃引兵返回開封迫恭帝禪位,奉其為鄭王,符太后為周太后。因趙匡胤所領的歸德軍駐在宋州,所以建國號曰宋(即北宋,960~1127),定都於開封(即汴涼、東京)。史稱「陳橋兵變,黃袍加身」。

據史書記載分析,陳橋兵變乃趙氏一手所導演的篡權戲,實為匡胤同其弟匡義、謀士趙普合謀策劃。如邊報契丹人等入寇之事大概是假情報,因匡胤一做皇帝竟無須再出征,遼兵即「自行遁去」,且《遼史》並無是年南寇之記錄。此外,京師不久前即謠傳「點檢作天子」,再加現成黃袍之預備、禪位詔之事先草擬,應可說明「陳橋兵變」為趙匡胤所發動,「黃袍加身」係事先之預謀。

不過宋太祖雖可欺負恩主的孤兒寡婦於一時,卻並無好報應,他自己後來就死得不明不白。趙匡胤死於開寶九年(976)十月,臨終傳弟而不傳子,其去世及傳位在歷史上乃是一個「千古之謎」。

傳太祖係暴斃,死時僅其弟匡義在場,當時宮人見有燭影,聞有斧聲,並聽見太祖說「你好!」旋由匡義出來宣佈皇上駕崩,並繼兄即位,是為宋太宗(976~997)。關於此「燭影搖紅」一案,宋人李燾的《續資治通鑑長編》有云,謂「太祖病重,召匡義囑以後事,令左右俱出不得與聞,時宮外之人遙見宮內燈影下,匡義時或離席,若有遜避之狀,後太祖引柱斧戮地,大聲曰好自為之!即沒」。唯《唯史》失載。後世或疑此乃弟弒兄之舉,因無確證,遂成「燭影斧聲,千古之謎」。

(16)*時序對照——《推背圖》第十六象*

第十六象 已卯離下坤上明夷


[IMG]http://i183.photobucket.com/albums/x135/U2-101/07.jpg[/IMG]

讖曰:

天一生水 姿稟聖武

順天應人 無今無古

頌曰:

納土姓錢並姓李 其餘相次朝天子

天將一統付真人 不殺人民更全嗣

金聖嘆:「此象主宋太袓受禪汴都,天下大定,錢李二氏相率歸化,此一治也。」

留言

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

《藏頭詩》全文

《藏頭詩》第十一段 明朝靖難之變

如何解讀《推背圖》與《藏頭詩》之謎